這個關於傷寒雜病論中所有脈象和對應的方劑的整理在此告一段落。
為了方便大家,也整理出pdf版。
下載這個系列整理的pdf版 : 傷寒雜病論中脈證及對應方劑整理.pdf
此外,為了一目瞭然,筆者又另作一表如下。
這個表比較簡明,把原文整理拿掉。
只列出某脈象對應之證。也附在此可供大家參考。
那下一步呢? 下一步當然是繼續用心在臨床上體會和學習,不斷進步。:-)
時值虎年新春正月初一,在此祝大家新春愉快,平安健康,身心康泰!!!
(全文完)
(再記) 柯雪帆先生在《疑難病證思辨錄》中有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各個脈象的的診斷意義的分析,非常適合配合這個整理來看。以下引用柯先生的文章,可做為整體觀念的依據! 這是經方脈學的一個好資料!
【附錄: 柯雪帆先生《疑難病證思辨錄》中提到 “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各個脈象的的診斷意義的分析” 】
脈象的診斷意義,初看起來簡單明瞭,浮脈主表,沉脈主裏,遲脈主寒,數脈主熱,虛脈主正虛實脈主邪 實。。。。。。。,歷代脈學著作及教科書中所說,大致相同,似乎沒有分析的必要。其實不然,我們如能細讀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,便能體會到脈診的診斷 意義與病情的發展|、證候的變化、病人的體質、病邪的性質等多種因素有關。一個脈象的的診斷意義往往是多義的,應與各種相關因素綜合分析之後才能明確其對 具體病人的診斷意義。茲就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各個脈象的意義作一番窮盡性的簡要的分析。試圖改變一脈一證的脈診觀念,以提高脈診的臨床診斷價值。
一、浮脈
《傷 寒論》中共記載浮脈64次。提示表證者43次,占百分之67(其中6次不是典型的表證,但有外邪)。提示熱證者15次,占百分之23,大多在陽明病經證 中,可見陽明經證之熱有外達之勢。提示虛證者4次,占百分之6。虛實相對,治法大異,不可忽視。還有2次是指吐法,提示病邪上越的病機。
《金 匱要略》共記載浮脈44次。(五臟風寒篇中浮之虛、浮之弱、浮之實、浮之堅四個浮字是指診脈時輕按浮取,不是浮脈,未列入)提示風邪外襲者15次,占百分 之34,遠較《傷寒論》為低。提示熱證者14次,占百分之32。提示虛證者13次,占百分之30,明顯高於《傷寒論》,可見雜病浮脈應高度重視虛證的可 能。也有2次是指可吐之證。
二、沉脈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沉脈24次,所有沉脈全部是指裏證。其中裏實證12次,裏虛證9 次,裏寒實證2次,虛實夾雜者1次。可見在《傷寒論》中,浮 脈主表的可靠性不足百分之70,沉脈主裏的可靠性卻極高,但出現沉脈不能否定表證之存在,如少陰病篇第301條麻黃細辛附子湯證,表裏同病而見沉脈。
《金 匱要略》中記載沉脈33次(包括伏脈2次),其中30次指裏證(因水氣病浮腫而出現的沉脈13次),提示裏寒實證者13次,裏虛寒者8次,裏實熱者8次, 分佈於下利、黃疸、黃汗、痰飲、水氣、卒厥等疾病,對此應特別重視。此外,咳嗽病篇澤漆湯證的沉脈是闡明病機,屬於裏證,但寒熱虛實夾雜證情十分複雜。
三、數脈(附疾脈)
〈〈傷 寒論〉〉中記載數脈21次。14次指熱證,其中虛熱2次,實熱9次,另有3次病邪屬實熱而正氣略有不足。有5次數脈為表寒證,宜辛溫解表,用麻黃湯或桂枝 湯,雖屬寒邪,體溫升高則出現數脈,不能因脈數而否定其寒,忌用溫藥。又2次數脈是指虛寒證。虛寒與實熱性質相反,但均可出現數脈,必要重視。疾脈1次, 陽明病篇第214條,脈滑而疾,用小承氣湯。滑指裏實,可以用大承氣湯,但疾提示正氣已略有不足,故改用小承氣湯。
〈〈金匱要略〉〉中記 載數脈28次。屬實熱的15次,虛熱或微熱5次,屬虛寒4次,屬寒實的3次,另有1次是正邪盛的危重證(為痰飲咳嗽病)。由此可見,在雜病中,出現數脈證 情很複雜,大多提示熱證(百分之71),寒證見數脈的也不少(百分之25),既有病證將愈的,也有病情危重的。故對數脈要慎重辨析。
四、遲脈
〈〈傷 寒論〉〉中記載遲脈13次,真正屬於虛寒證的5次,占百分之38,有6次為實證(其中陽明實熱2次,結胸實熱1次,痰熱內鬱1次,寒實結聚1次,濕邪內阻 2次)。另有1次為熱退身涼,脈率緩慢。上述資料樣本太小,沒有統計意義。但出現遲脈的病證中,實證多於虛證,實熱與虛寒接近,這一點值得注意。
〈〈金匱要略〉〉中記載遲脈18次。屬虛寒者9次,屬實邪阻滯者7次(其中實熱2次,寒實4次,寒熱難定者1次),另有1次為虛實夾雜,1次為熱退身涼,虛寒證略於〈〈傷寒論〉〉,但未超過半數。
五、弦脈,
〈〈傷寒論 〉〉中記載的弦脈只有8次。主要指肝病(5次,有肝火、肝熱、肝氣等),1次指虛寒用小建中湯,1次指寒實用吐法,1次是陽明重證“脈弦者生,脈澀者死。”
〈〈金 匱要略〉〉記載弦脈35次,明顯多於《傷寒論》,弦脈所主病證也與《傷寒論》》不同。真正主肝病只有2次,即使將瘧病7次、痙病2次、轉筋1次算作肝病也 不過12次,只有百分之34 。弦 脈主裏寒偏實者最多,達12次;主虛寒者7次。《金匱要略》明文指出痛者5次,(其中4次為裏寒致痛,1次為蟲痛)。此外,弦脈1次為酒疸可吐,可能與疼 痛有關,1次為正氣恢復下利將愈。
看來,弦 脈主要不是主虛,而是主寒、主肝病、主痛。
六、緊脈
《傷寒論》中出現緊脈23次。大多主寒邪在表,共11次。指寒實病邪在裏者6次,指邪在少陽2次,指裏有實熱結聚者3次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出現緊脈24次。有14次是指寒實病邪在裏,指虛寒者5次,指表寒者2次,指裏有實熱者3次(宿食與腸癰)。
看來,緊脈主要指寒邪(占百分之81),其大多為寒實,少數為虛寒。指實熱者占百分之18,臨床應予重視。
七、滑脈
《傷寒論》中7次出現滑脈,所反映的都是熱證,有白虎湯證、小陷胸湯證、協熱利與熱盛下血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9次記載滑脈,其中8次為熱證,有承氣湯證、肺癰、腸胃實熱、風水化熱、下焦濕熱等。只有痰飲病篇“脈浮而細滑傷飲”一條,不能肯定是熱證。
八、澀脈
《傷寒論》中現澀脈11次。10次是虛證(其中氣血不足6次,陽虛心2次,陰津不足2次)。虛證的輕重相距甚大,虛象最輕的是脾約證,熱退津傷;最重的是大承氣湯危重證“脈澀者死。”只有1次澀脈是指表證無汗,“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澀故知也”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出現澀 脈10次。9次是虛證(其中6次為虛寒,2次為虛熱,1次為出血)。只有一條條文的澀脈為宿食結聚,用大承氣湯攻下。
澀脈之實者 澀而力,虛者澀而無力,再結合菘它見症不難鑒別。
九、大脈與洪脈
《傷 寒論》中出現大脈8次,均提示病情有發展,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“大則病進”,。此但病情的輕重緩急不同。太陽病上篇第25條:服桂枝湯大汗出,脈雖一時出 現洪大但表證未罷,可以再用桂枝湯。此證最為輕淺,但亦有發展成裏熱證的可能。太陽病下篇第132條:“結胸證其脈大者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”此證正虛邪 盛,最重最急。8次大脈中,6次基本上屬於實證,2次已伴有述洪脈,並且均與大脈同時出現,故不另立論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大脈14次 (還有2次重複者未計在內),洪脈2次,洪大同時出現1次。洪大脈見於蛔蟲痛發作時。洪脈見於腸癰與水氣病伴癮疹。大脈中有7次見於中風、咳嗽上氣、下 利、宿食、瘧病、腹滿等病證,均為實證,提示病情有發展。另有7次大脈兼有明顯的虛證,特別是在虛實病中4次出現大脈,並有“脈大為勞”的原文,提示雜病 虛證見大脈的可能較多,值得重視。
十、小脈與細脈
小脈與細脈形態、性質相同,故合併討論。《傷寒論》中細脈出現11次, 小脈僅出現1次,另有1次為小細沉緊的複合脈,提示複雜的病機。抽有小脈與細脈都有反映正氣有所不足,但輕重差別很大。如“少陽脈小者欲愈也”是邪去正 虛,病已進入恢復期。而少陰病、厥陰病中的細脈提示正氣虛損嚴重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小脈出現8次,細脈出現6次。這裏14次細小脈中,9次 提示虛證,包括血痹、虛勞、胸痹、中蠍、曆節、水氣、痙病等;4次提示並病邪阻滯、氣血流行不暢,如積聚之細而附骨,痰飲之細滑,濕痹之沉細等。此外,婦 女妊娠篇:“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。。。。。。名妊娠。”這個小字可能是形容詞,小弱是指脈力稍稍帶弱,不是明顯的正氣不足,這樣才符合一部分妊娠脈 象。
十一、微脈
《傷寒論》中出現微脈34次。其中30次提示正氣不足,以陽氣虛衰為主,也有氣血虧損,包抱陰陽兩虛,但 沒有單純的陰虛,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問題,此處不作平析。少陰病提綱“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”為典型的陽氣虛衰的代表。有4條微脈雖屬正氣不足,但 程度較輕。如94條:但陽脈(指輕按)微者,先汗出而解。此脈重按較為有力,故可汗出而解。274條: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。陽微也 是輕按無力,尺部見長脈,及輕微正虛所以判斷為欲愈。287條少陰病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為欲愈也,這是下利之後邪去正虛之象。365條厥陰 病,脈微弱數而判斷為下利“欲自止”。這二條均為邪去正衰之象。另有3處“微”字為形容詞,不是指象。如蓄血證的脈微而沉,應理解為脈略有沉象,否則,怎 能用抵當湯攻下瘀熱。太陽上篇第23條“脈微緩者為欲愈也”,應理解為脈較為緩慢,是熱退身涼之象。“厥陰中風,脈微浮為欲愈”也是脈略有浮象之義。此 外,太陽病中篇第94條“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,”對此微字歷來有疑問,不作解釋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有17條微脈。其中11條提示證情屬於正 氣不足,有陽虛、氣血兩虛與氣兩虛等,包括中風、血痹、虛勞、胸痹 、痰飲腎虛、水氣病陽虛、胃反、下利邪惡去正虛、刀斧傷出血與產婦郁冒等10種病證。有6個微字是形容詞,如肺癰之微數,百合病的微數,轉筋的微弦,宿食 用大承氣湯的微而澀,產後用大承氣湯的脈微實,瘀血現的脈微大來遲。如作微脈解,與病情不符,並且微脈與大脈、實脈不可能同時出現。
十二、弱脈
《傷 寒論》有弱脈13條。所有弱脈均提示正氣不足,但程度輕重有明顯差別。有5條提示正氣嚴重不足,其中3條為弱與微相見,1條為弱與澀同見,1條弱脈而見厥 逆。有8條弱脈只是正氣略有不足。其中2條為邪去正虛,雖見弱脈而恢復有望。有4條是浮弱脈同見,如太陽病中篇第42條“太陽病,外證未解,脈浮弱者,當 以汗解,宜桂枝湯。”正氣雖略有足,但仍屬表證,仍可汗解,但不可用麻黃湯峻汗而已;98條的小柴胡湯證;陽明病篇251條本應用大承氣湯攻下因脈弱而改 用小承氣湯;太陽病篇280條因脈弱而減輕祛邪藥的性質或用量。還有2條浮弱同見是邪去正虛,恢復有望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脈弱的共有 13條。提示正氣輕度不足的有4條,如妊娠脈、久咳可治脈、下利邪去正虛脈。提示正虛比較明顯的有6條。另有3條弱脈與浮脈同見,而其辨證意義與《傷寒 論》中的浮弱同見有別。外感病中的浮脈大多為表證,提示正氣尚能驅邪外出。雜病中的浮脈大多表示虛證,浮弱脈同見往往提示正虛比較嚴重,如虛勞精氣清冷無 子、下血、黑疸腎陽虛等。
十三、虛脈
《傷寒論》中虛脈僅3見,均屬正氣不足。虛與浮同見證情較輕,虛脈與厥逆同見證情較重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虛脈出現6次,無不提示正虛。也有輕重不同,虛勞病篇中2次稱為“極虛”,婦人雜病篇中“久則羸瘦,脈虛多寒”病情較重,肺痿脈虛數、痰飲脈虛而眩冒病情較輕。
十四、實脈
《傷寒論》中只有4次記載實脈,其辨證意義十分重要。245條“陽脈實,因發其汗”是指表實證。240條與394條脈沉實是裏實熱證,可用攻下法。369條“下利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”,是正虛邪實。同樣是實脈,都有有實邪存在,但具體證情差距甚大,必須仔細辨析。
《金 匱要略》中也有4處記載實脈。婦人產後篇脈微(形容詞)實是大承氣湯證。肺癰脈數實是熱毒熾盛、正氣未衰。痰飲病久咳數歲,其脈。。。。。。實大數者死。 這3條實脈的辨證意義與《傷寒論》基本相同。另有1條實脈在婦人雜病篇中所說的“虛實弦緊”,是指一般辨證中的各種脈象,故置勿論。
十五、芤脈(附革脈)
《傷寒論》中只有1條芤脈。陽明病“脈浮而芤”,是指陽明熱盛,津氣兩傷。
《金 匱要略》中有6次出現芤脈。太陽中蠍的脈“弦細芤遲”是指氣血兩虛。虛勞病的“極虛芤遲”與“芤動微緊”均提示亡血失精。另有3條基本重複,均為解釋革脈 是芤脈而兼弦脈,證情屬於虛寒。虛勞病篇中說:“脈弦而大,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”。衄血篇與婦人雜病篇各有1 條,內容大同小異。
十六、緩脈
《傷寒論》中有緩脈7條。
有緩脈2條。緩脈反映三類不同證情:一為濕邪,如太陰病或黃疸病。二為感受外邪但發熱不高,如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或大青龍湯證兼有濕邪。三為正氣略有不足,如外感恢復期熱退脈緩,中風病氣血略有不足。
十七、動脈
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各有1條動脈。《太陽病下篇》“動則為痛,”驚悸篇“動即為驚”,都是氣機紊亂所致。臟腑經絡篇中所說的“寸口脈動者,因其旺時而動”,前一個“動”是指脈搏跳動,後一個動是指脈象有變動,都不是指動脈。
十八、長脈與短脈
《傷寒論》中有1條長脈。太陰病“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”,長是指正氣恢復。還有1條短脈。“譫語脈短者死”短是指陽氣將竭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無長脈、短脈的記載。
十九、促脈、結脈與代脈
《傷 寒論》對兩種脈象均稱為促脈,一是脈率較快,並無停搏,如表證發熱而見促脈(第34條、第140條);二是脈率較快,且有停搏,如胸陽不振(第21條)或 陽虛厥逆(第349條)。《傷寒論》中有3條結脈。一為“傷寒,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”,屬心臟陰陽氣血俱虛;一為“脈沉結,少腹硬”,用抵當湯 攻下瘀熱與上一條證情虛實相差懸殊,不可誤辨;還有一條是對結脈脈象的描述,沒有證情《傷寒論》中有2條代脈。一為炙甘草 湯證,見前文;一為對代脈脈象的描述。
《金匱要略》正文中無足、結、代脈。
二十、其他的脈象描述
仲景著 作中,除上述26種脈象之外,還有許多對脈象的描述,如脈平、脈調和、脈自和、脈卑、脈絕、脈不至、無脈、脈不出、脈還、脈不還、脈暴出、脈微續、脈陰陽 俱停、脈不負、脈脫、脈靜、脈搏已解等等。這些描述,有的文義自明,不必詳解;有的其義難肯,尚有不同認識。茲選擇“脈平”與“脈還”兩面三刀點略做闡 述。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均有“脈平”的記載。脈平並非無病,有的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宿食結聚,有的是溫瘧,用白虎加桂枝湯主治,有的是痰飲病氣 喘,當然也有病證將愈的。可見,並非所有病證都有會出現相應的異常脈象,中醫辨證也並非單憑脈象。仲景根據實際情況,作出了有病而脈平的記載。可是目前臨 床醫案、病史,不記脈象者有之,卻沒有有病而記平脈的。神,對脈象作符合臨床實際的記錄。
“晬時脈還”是脈絕之後,搶救24小時,終於恢復脈搏。在古代條件下,這樣持續努力搶救危重病人的精神是值得後世學習與敬仰的。
【附錄: 傷寒雜病論中脈證對應簡表】
161 脈_浮 | 桂枝湯證 |
麻黃湯證 | |
五苓散證 | |
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證 | |
豬苓湯證 | |
防己黃耆湯證 | |
厚朴麻黃湯證 | |
小青龍加石膏湯證 | |
越婢湯證 | |
杏子湯證 | |
桂枝加黃耆湯證 | |
白虎加人參湯證 | |
大青龍湯證 | |
梔子豉湯證 | |
抵當湯證 | |
厚朴七物湯證 | |
小柴胡湯證 | |
小陷胸湯證 | |
白虎湯證 | |
四逆湯證 | |
麻子仁丸證 | |
桂枝附子湯證 | |
大承氣湯證 | |
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| |
越婢加半夏湯證 |
162 脈_浮緊 | 白虎加人參湯證 |
麻黃湯證 | |
大青龍湯證 | |
梔子豉湯證 |
163 脈_浮緩 | 大青龍湯證 |
164 脈_浮數 | 桂枝湯證 |
麻黃湯證 | |
五苓散證 | |
抵當湯證 | |
厚朴七物湯證 |
165 脈_浮弱 | 桂枝湯證 |
166 脈_浮細 | 小柴胡湯證 |
167 脈_浮滑 | 小陷胸湯證 |
白虎湯證 |
168 脈_浮遲 | 四逆湯證 |
169 脈_浮虛 | 桂枝湯證 |
170 脈_浮澀 | 麻子仁丸證 |
171 脈_浮虛而澀 | 桂枝附子湯證 |
172 脈_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。 | 大承氣湯證 |
173 脈_陽浮陰弱 | 桂枝湯證 |
174 脈_關上浮 |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|
175 脈_續浮 | 小柴胡湯證 |
176 脈_浮大 | 越婢加半夏湯證 |
177 脈_沉 | 四逆湯證 |
麻黃細辛附子湯證 | |
附子湯證 | |
澤漆湯證 | |
越婢加術湯證 | |
黃耆芍桂苦酒湯證 | |
苓桂術甘湯證 | |
小柴胡湯證 | |
大陷胸湯證 | |
木防己湯證 | |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 | |
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 | |
栝蔞桂枝湯證 | |
乾薑附子湯證 | |
抵當湯證 | |
桂枝人參湯證 | |
十棗湯證 | |
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| |
麻黃升麻湯證 | |
桂苓五味甘草湯證 | |
栝蔞薤白白酒湯證 |
178 脈_沉緊 | 苓桂術甘湯證 |
小柴胡湯證 | |
大陷胸湯證 | |
木防己湯證 | |
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 |
179 脈_沉遲 |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證 |
栝蔞桂枝湯證 |
180 脈_沉微 | 乾薑附子湯證 |
181 脈_沉結 | 抵當湯證 |
182 脈_沉滑 | 桂枝人參湯證 |
183 脈_沉弦 | 十棗湯證 |
184 脈_沉小 |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 |
185 脈_寸沉尺下部脈不至 | 麻黃升麻湯證 |
186 脈_寸沉尺微 | 桂苓五味甘草湯證 |
187 脈_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 | 栝蔞薤白白酒湯證 |
188 脈_遲 | 桂枝湯證 |
大陷胸湯證 | |
大承氣湯證 | |
小承氣湯證 | |
小柴胡湯證 | |
大黃牡丹湯證 |
189 脈_遲浮弱 | 小柴胡湯證 |
190 脈_遲而滑 | 大承氣湯證 |
191 脈_遲緊 | 大黃牡丹湯證 |
192 脈_數 | 桔梗湯證 |
赤小豆當歸散 | |
薏苡附子敗醬散 | |
大承氣湯證 |
193 脈_滑而數 | 大承氣湯證 |
194 脈_數而滑 | 大承氣湯證 |
195 脈_極虛芤遲,芤動微緊 |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 |
196 脈_實 | 大承氣湯證 |
197 脈_微實 | 大承氣湯證 |
198 脈_細 | 小柴胡湯證 |
199 脈_細欲絕 | 當歸四逆湯證 |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證 |
200 脈_微 | 白通湯證 |
烏梅丸證 | |
四逆加人參湯證 |
201 脈_微弱 | 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|
小柴胡湯證 | |
一物瓜蒂湯證 |
202 脈_微而沉 | 抵當湯證 |
203 脈_寸脈微浮 | 瓜蒂散證 |
204 脈_陰微 | 調胃承氣湯證 |
205 脈_微欲絕 | 四逆湯證 |
通脈四逆湯證/通脈四道湯證 | |
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證 |
206 脈_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 | 黃耆桂枝五物湯證 |
207 脈_洪大 | 桂枝湯證 |
白虎加人參湯證 |
208 脈_弦 | 十棗湯證 |
附子湯證 |
209 脈_弦遲 | 四逆湯證 |
210 脈_弦而緊 | 大烏頭煎證 |
211 脈_上下行微弦 | 雞屎白散證 |
212 脈_寸口弦大 | 旋覆花湯證 |
213 脈_弱 | 四逆湯證 |
大承氣湯證 | |
小承氣湯證 |
214 脈_平脈陰脈小弱 | 桂枝湯證 |
215 脈_緊 | 文蛤湯證 |
216 脈_乍緊 | 瓜蒂散證 |
217 脈_緊弦 | 大黃附子湯證 |
218 脈_寸緩關浮尺弱 | 五苓散證 |
219 脈_促 | 桂枝去芍藥湯證 |
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 | |
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證 |
220 脈_滑 | 白虎湯證 |
221 脈_滑疾 | 小承氣湯證 |
222 脈_滑數 | 大承氣湯證 |
223 脈_少陰脈滑而數 | 狼牙湯證 |
224 脈_反滑 | 大承氣湯證 |
225 脈_陽澀陰弦 | 小建中湯證 |
226 脈_結代 | 炙甘草湯證 |
227 脈_結 | 炙甘草湯證 |
228 脈_三部脈皆平 | 大承氣湯證 |
229 脈_平脈陰脈小弱 | 桂枝湯證 |
230 脈_如平脈 | 白虎加桂枝湯證 |
231 脈_調和 | 調胃承氣湯證 |
232 脈_伏脈 | 甘遂半夏湯證 |
新年快樂!
新年快樂!!
新年快樂
感謝分享
新年快樂!
伤寒论中的脉法,比之后世发展出来的细腻脉法,其实还相当粗糙。
不能配合脏腑分部的脉法,其诊断的能力有限。
一个医者如果没有能力纯以切诊来治病。
不能算是完整的中医。
建议有心学好中医的朋友们,要先把脉诊抓好。
其它自然就会上来。
这是一个中医的根本。
而多参考后世比较成熟的脉学,才是正本清源之道。
細膩和繁瑣是一體兩面, 本草綱目細不細? 你在開藥方時, 裡面的藥物會用到幾味?
臨診需四診合參。
現代人的身心與各種生活環境條件與古代人相比有更多的變異性,脈有時會騙人。
這牽涉到脈證從誰捨誰的概念。
進一步說,脈診需和其餘三診互相比對參詳,診察結果才會更接近事實。
僅特別強化某一種診法的概念與優點,其實經常僅是因為申論者較精於該種診法所導致的一家之言,並不十分客觀。
但有時想想,真正精於1-2種診法在臨診時其實就很厲害了,遙想先聖四診合參的高明功力,診治的境界難以想像。
至於臟腑分部的脈法也不是後世首創,《難經》裡早就寫得很清楚,可惜中國一直認為《難經》是偽書。
不過這樣也好啦…..^^
大家新年快樂!
謝謝PORSCHE大的指導。也感謝醫軍、陸人賈網友的分享。
這個整理只是在修學過程中的方便,希望自己能多些實際體會。愈學中醫就愈覺得診斷的方法愈多愈清楚,信心就愈高。PORSCHE大說的是個中人語。
新的一年,歡迎大家常來坐坐。
真的很感謝您們做這樣的整理….想請問有沒有可能把它轉成iphone可用的程式,app store裡面有一個分類是medicine,裡面都是西醫,我們中醫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一下,是不是可以請師兄們,造福一下使用iphone的中醫愛好者,先謝謝…..
謝謝鼓勵。是有這樣的想法。
規劃中…
一个医者如果没有能力纯以切诊来治病。
不能算是完整的中医。
建议有心学好中医的朋友们,要先把脉诊抓好。
其它自然就会上来。
这是一个中医的根本。
而多参考后世比较成熟的脉学,才是正本清源之道。
谢谢分享
感谢汇总。
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中均有“脈平”的記載。脈平並非無病,有的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宿食結聚,有的是溫瘧,用白虎加桂枝湯主治,有的是痰飲病氣 喘,當然也有病證將愈的。可見,並非所有病證都有會出現相應的異常脈象,中醫辨證也並非單憑脈象。仲景根據實際情況,作出了有病而脈平的記載。可是目前臨 床醫案、病史,不記脈象者有之,卻沒有有病而記平脈的。神,對脈象作符合臨床實際的記錄。
此处已经说明了脉象的多种可能。
智者求同,后可以知不同是如何由同一而二,二而三,三而万的。
说伤寒脉象粗浅,后世却以繁杂脉象而往往无法治疗好疾病。是求其异,而迷失与其中了。
事(如脉象)之所以演变到如此地步,在某病人的整个脉象里什么才是病机所在?
知万者知其然,知一者知其所以然。
正如损友团在开页所持格言: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
从万而一,才是仲景抵达脉象粗浅的道路吧。个人的想法。我也想通过这样的道路抵达简洁的地步。并以简洁而可以知天下,则人力方可以应对无限可能。
说到脉象,就如说到药方,真的需要演示几十万个方子,才能把事情说清楚明白吗?
0和1可以迭代把事情表述。
那么好几个脉象的迭代是不是足以演化为无数的脉象呢
为何迭代,如何迭代,迭代的结果也许才是背后的故事。
診脈大多需要師父帶,且長短看機緣。個人是工程師出身,建議一種非正規法,即實驗法,外症較易分辨(如發燒,痛在何處,便秘…),根據證,可選定數方,吃一,二帖,有效就對,無效換方。因為經方是馬上有效的,絕不會吃了後如石沉大海,別種方就不一定了。缺點是大家都知,運氣運氣。但我證明有效。大家可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