柱子兄:
「傷寒論裡常有,「去滓,再煎」的文字,我很好奇這道理是什麼?如:第103條:太陽病,……,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。大柴胡湯方:……上七味,以水一斗兩升,煮取六升,「去滓,再煎」,取三升。「去滓」應該是把藥渣都扔了,剩下的就是純藥湯了。除了把藥湯從六升煮到三升,是個蒸發濃縮的過程外,還有什麼道理嗎?還是有哪些藥方需要這樣的煎法,它們有共通的藥物嗎?」
附子兄:
「
在 [郝萬山講傷寒論] 裡對於「去渣,再煎」這個問題有許多的講解。仲景先師的傷寒論真是太神奇了!請參考:
煮字和煎字的含義一樣不一樣?應當說不一樣。今天煮藥啊!煎藥啊!好像我們有點不分,可是在漢代分得非常嚴格,煮是什麼呢?煮是藥物加水以後在火上加熱的過程,這就是煮,煎是什麼意思?我們還是引用西漢楊雄《方言》的話:『凡有汁而乾謂之煎。』就是把液汁狀的物質,加熱濃縮的過程,所以這個煮和煎在《傷寒論》中的含義是不一樣的。
…
在《傷寒論》中煎和煮從來用不錯,有一個方子叫蜜煎方,這個方子大家都知道,什麼叫蜜煎方呀,蜂蜜本來是液態狀的,放在銅鍋上小火慢慢地加熱,
讓它水液蒸發,這個過程它沒有加藥物,這個過程叫什麼呀,這就是有汁而乾的過程,所以它叫蜜煎方。
…
在《傷寒論》中有7個方子是要求煮後去滓再煎的,哪7個方子呢,我們現在講的半夏瀉心湯,後面要提到的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和旋覆代赭湯。這4個方子顯然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樞機的,這四個方子也都是和解劑,和解半上半下之樞機。還有3個方子是要求煮後去滓再煎的,那就是小柴胡湯、大柴胡湯和柴胡桂枝乾薑湯。那3個方子是和解半表半裏少陽之樞機的。
可見在《傷寒論》中和解劑都要求煮後去滓再煎,而和解劑在組方用藥上,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這就是寒熱並用、攻補兼施,有和樞機、解鬱結的功效。因此後世醫家就認為,在《傷寒論》中這7個方子之所以要求煮後把藥渣子去掉,把藥液再加熱濃縮,他是為了使方劑中的藥物寒熱並行,攻補同施,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。
…
張仲景要求煮後去滓再煎。那麼煮後去滓再煎,到底它有什麼樣的科學意義和價值?現在在臨床上還研究得不夠,因為沒有更多的人去對照,比方說,這組病人,我是用煮後去滓再煎的方法來服藥,那組病人,我是用一般的煮服方法來服藥,然後進行對照。由於這個對照組的設計和臨床操作起來比較難,因為它疾病的輕和重不同,所以就難以統計。但是有人就柴胡湯中的柴胡作了試驗觀察,小柴胡湯是要求煮後去滓再煎的,小柴胡湯中的柴胡,具有解熱作用的主要是柴胡皂苷。柴胡皂苷具有A、B、C、D四種皂苷,其中有兩種解熱作用好,有兩種解熱作用差。這種含量哪個多,哪個少,是可以在藥液中測定的。研究人員發現,如果在煮了一遍後,把藥渣滓去掉,測定一下它具有解熱作用的柴胡皂苷的含量;然後把藥湯加熱濃縮以後,再去測定具有解熱作用的柴胡皂苷的含量,發現解熱作用差的那兩種柴胡皂苷,就轉化成解熱作用好的那兩種柴胡皂苷,也就是說煮後去滓再煎,對小柴胡湯中的柴胡來說,可以提高它的解熱作用。
」
柱子:「謝謝附子,這個解釋很清楚,就不知道我們用的科中有沒有照這個方法來製作了。」
柱子:
「
再仔細看了一下,這個說法,可以證明「再煎」的效果,但是不能說明為何要「去滓」。
因為有兩個變量,所以有四種組合,應該作的實驗至少有四種:
1. 00: 不去滓、不再煎
2. 01: 不去滓、再煎
3. 10: 去滓、不再煎
4. 11: 去滓、再煎
其中1和3是一樣的,郝萬山教授的說法,比較了3 和 4。我還想知道2和4的差別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研究人員發現,
如果在煮了一遍後,把藥渣滓去掉,測定一下它具有解熱作用的柴胡皂苷的含量;然後把藥湯加熱濃縮以後,再去測定具有解熱作用的柴胡皂苷的含量,發現解熱作用差的那兩種柴胡皂苷,就轉化成解熱作用好的那兩種柴胡皂苷,也就是說煮後去滓再煎,對小柴胡湯中的柴胡來說,可以提高它的解熱作用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不過可以推論一下。因為若不去滓,可能還一直會有解熱差的柴胡皂苷不斷的從滓裡釋出,這樣純化的過程裡,就沒法完全的純化到這些新來的物質(時間不夠)。最後得到的藥湯,就不夠純了。這樣一想,仲景方還真是神啊!
」
附子兄:
「
不去滓的話,就沒有所謂的再煎,因為不去渣繼續加熱的話叫做煮。
…
記得以前有一次我家小朋友有往來寒熱的現象,
我就有用小柴胡湯「去滓、再煎」,
藥喝下去沒多久後,小朋友有微汗出的現象。
當時並不以為意,只想藥中病了。
現在回想,吃科中似乎不大會有要出汗的感覺。
」
阿旺:
「
柱子這樣問,我就來把傷寒雜病論裡面的「去滓,再煎」的處方都找出來吧。
以下是來自傷寒論條文 :
小柴胡湯方:
柴胡半斤;黃芩三兩;人參三兩;甘草炙;生薑各三兩,切;大棗十二枚,擘;半夏半升,洗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大柴胡湯方:
柴胡半斤;黃芩三兩;芍葯三兩;半夏半升,洗;生薑五兩,切;枳實四枚,炙大棗十二枚,擘,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方加大黃二兩,若不加,恐不為大柴胡湯。
柴胡桂枝乾薑湯方:
柴胡半斤;桂枝三兩,去皮;乾薑二兩;栝樓根四兩;黃芩三兩;牡蠣二兩,熬;甘草二兩,炙,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便愈。
半夏瀉心湯方:
半夏半升,洗;黃芩;乾薑;人參;甘草各三兩,炙;黃連一兩;大棗十二枚,擘
右七味,以水一鬥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;日三服。須大陷胸湯者,方用前第二法。(一方用半夏一升。)
生薑瀉心湯方:
生薑四兩,切;甘草三兩,炙;人參三兩;乾薑一兩;黃芩三兩;半夏半升,洗;黃連一兩;大棗十二枚,擘;
右八味,以水一鬥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附子瀉心湯,本雲加附子,半夏瀉心湯,甘草瀉心湯, 同體別名耳。生薑瀉心湯,本雲理中人參黃芩湯,去桂枝、術,加黃連,並瀉肝法。
甘草瀉心湯方:
甘草四兩,炙;黃芩三兩;乾薑三兩;半夏半升,洗;大棗十二枚。擘;黃連一兩,
右六味,以水一鬥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旋覆代赭湯方:
旋覆花三兩;人參二兩;生薑五兩;代赭一兩;甘草三兩,炙半夏半升,洗,大棗十二枚,擘,
右七味,以水一鬥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以下是來自金匱要略條文 :
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,亦治勞瘧。
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二服。
柴胡姜桂湯 治瘧寒多,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。(服一劑如神)
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(去皮) 乾薑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三兩(熬) 甘草二兩(炙)
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便愈。
大黃牡丹湯方
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
右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,再煎沸,頓服之,有膿當下;如無膿,當下血。
換個說法:
纖維中殘汁容量是固定的: r
再煎之前倒得出的湯汁是 R, 故實際有效湯汁是 R/(R+r)
再煎之後倒得出的湯汁是 0.5R, 故實際有效湯汁是 0.5R(0.5R+r)
換言之,只要用到柴胡,必定「去滓、再煎」,這個論述成立嗎?
十问“去滓再煎”:
http://www.39kf.com/TCM/TCM-Classics/2008-05-08-470336.shtml
這個十問我們的討論應該可以解答一二了。其實這裏還有一篇論文,可惜我們看不到。
略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的意义
不見得,請看: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:
柴胡四兩;龍骨;黃芩;生薑切;鉛丹;人參;桂枝去皮;
黃芩一兩半;人參一兩半;甘草一兩,炙;半夏二合半,洗;
小柴胡湯、大柴胡湯、 柴胡桂枝乾薑湯 —> 柴胡0.5斤 —> 去滓、再煎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、柴胡桂枝湯 —> 柴胡四兩 —> 去滓而已
薯蕷丸、鱉甲煎丸、四逆散 : 丸散,不予討論
「當一味纖維高的藥的用量是小量的時候, 是否 「去滓,再煎」就比較無所謂了.」
柱子:
「
我還是覺得纖維高不高不是重點,因為很多藥都可以歸類為「纖維高」。但是相對的用量,和純化中的化學變化過程,似乎是可以解釋的方向。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啦!
」
Mike:
」
《略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的意义》摘要:
小柴胡汤的煎法是”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”.这是一种浓缩煎法.去滓再煎,可使浓度更高,药性和,便于病者服用.这样做的根据是:小柴胡汤证本身有”嘿嘿不欲食,心烦喜呕”的症状.呕吐、恶心者不宜再进大量汤液,故其药液当力求汁浓量少.纵观仲景其余去滓再煎这方均有恶心、呕吐症状,如大柴胡汤证”呕不止”;生姜泻心汤证有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等.
嘿,這種對話式的紀錄中醫使用方式,挺不錯的。
是否有些疾病探討,你們也可將之記錄,以饗我們這一些中醫門外漢。
那就很容易天天享受到你們智慧的過程,太感恩不盡了
謝謝您的鼓勵。最近常覺得把這些平時大家的討論紀錄下來貼出的話,也可以就其中不明之處求教於各方。如果大家有好的想法也請不吝賜教。歡迎您和我們一起來討論經方。
疾病或醫案的討論其實很多,如果真有學習意義的,似乎也可貼出來的。
最新文章-中藥的極大值利用
打開後看不到內容 why?
已修正。這是Firefox和IE的問題。團友用Firefox上傳內容,但是會出現在IE裡看不到的現象。
點入後 已可看到內容 謝謝
這篇討論,實在是非常的精采!!
功德無量,感激不盡
明芳敬上
明芳,
謝謝你的鼓勵!
[...] 這就是豆漿好喝不好喝的關鍵,之前試過的兩種方法,之所以有生豆子的味道,也來源於此。其實也不用管這豆子裏面到底有什麼物質,小朋友的嘴巴一嘗便知,他們可是十足的美食家。不過老祖宗傳下來的煮豆漿方法,真是大有深意啊!和傷寒論中小柴胡湯煎煮法有異曲同工之妙。所以,一定要煮的夠久,不然很難達到香醇的標準。 [...]
略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的意义 内容其实只比摘要多了一点。
略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的意义
王保森
418104湖南省洪江市红岩卫生院中医科
《伤寒论》小柴胡汤的煎法是“以
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
取三升”。这是一种浓缩煎法。去滓
再煎,可使浓度更高,药性和,便于
病者服用。这样做的根据是:小柴胡
汤证本身有“嘿嘿不欲食,心烦喜
呕”的症状。呕吐、恶心者不宜再进
大量汤液,故其药液当力求汁浓量
少。纵观仲景其余去滓再煎这方均有
恶心、呕吐症状,如大柴胡汤证“呕
不止”;生姜泻心汤证有胃中不和,
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等。
或许有人会问:小半夏汤、小半夏加
茯苓汤均主呕吐,为什么不去滓再煎
呢?原因是其配伍单纯,而方药本身
又适合久煎,故直接久煮,加以浓
缩。小半夏汤二方的煎法清水与煎成
药之比近乎5∶1,可见其浓煎程度相
当高了。煎法不同,其浓煎的目的则
是一致的。
各位有什么论文方面的查找可以找我哦,很乐意提供参考。。
个人支持纤维高的说法……
纤维高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药材煮过后,有膨胀、体积变大,里面含的水药多……
如何纤维多,煮后不膨胀应该问题不大……
—————-
有几次煮药的时候,煮的时间长,水药剩下比较少,看到药材中含有的水药,甚至想挤出来……
有几次煮药,煮好后,锅里的大枣都拿出来吃了……因为里面含有水药哦,呵呵